手机指纹识别,高铁进站刷脸,无人超市采购,汽车无人驾驶……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,我们沐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春风里,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惬意生活。
阳春三月,江南春早。仿佛在不经意间,如同南京梅花山的梅花一样,智慧教育在南京这座江南古城,早已经发出了缕缕幽香。
智慧教育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果,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。智慧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,就是实现“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”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智慧学习和成长。记者日前在南京采访发现,在这座充满生机的江南古都,现代信息技术的春意已经沁入了中小学,润泽了师生,一批有创新、有特色的智慧校园示范学校,给古城更添几分盎然春意。
理念先行:智慧校园建设的思维方式
南京的孩子是幸福的。作为六朝古都、历史名城,南京人文底蕴深厚,教育积淀丰富,在不同时期催生了不少的名校和名教师。在信息化的大时代,这些一脉相承。2017年9月,新任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提出,要进一步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。如果我们的小学生到毕业的时候,连基本的虚拟现实都不知道的话,我们培养的孩子与城市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。
按南京市的擘划,智慧校园建设要通过“互联网+”构建一个新型的教育社区,通过互联网将学校、社区、家长、企业和场馆连接起来,比如创客教育、STEAM课程等,并吸纳行业、企业和高校参与。
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表示,南京将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典型示范引领,整体协同推进,打造“互联网+”教育的南京模式,让南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智慧成长。
除了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之外,怎么样才能让校园更加智能?就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,南京市教育局分管信息化的潘东标副局长认为,要从连接、感知和认知技术来体现我们的智能思维。连接技术是应用主流,包含多媒体,社交软件,智能手机;感知和认知技术是发展方向,要挖掘人工智能的优势,驱动教育的变革。
在这些先进的技术背后,更关注人本化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。在潘东标看来,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八大思维,即整体思维、移动思维、平台思维、智能思维、混合思维、跨界思维、数据思维和安全思维。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体思维。
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的投入,还需要“软件”“人件”和“潜件”的投入。所谓“软件”,就是要有符合智慧学习需求的各类平台、数字化学习工具等;所谓“人件”,就是要打造一支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,既懂使用之技,又懂融合之道的师资队伍;所谓“潜件”,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力量,以课题为引领带动智慧校园的建设。
在这样的整体考虑之下,信息化有了明确的思路、路线图、时间表,还有专项经费的保障投入,如在创新运用方面,南京市每年拿出2000多万经费,推动体感游戏等新媒体、新技术在教育方面的运用,给南京市的中小学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。